新闻资讯

留学生为什么需要背景规划?


  • 2022-05-05 15:53:27

1.jpg


为什么需要背景规划


随着国际生人数稳定在较高水平,国际生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美国名校资源稀缺性日益突出(中国也有同样趋势)。根据Linkedin等多家大数据网站,以及相关行业报告显示:目标在前30的美国大学申请中,你的同水平竞争者(好于或者等于你的申请条件)人数大约在8万人左右。其中金融方向的申请人数约占8000左右,科技相关专业占比约为2-3万之间。但院校的录取名额有限,使得美国名校的申请录取率屡创新低。

在美国本科申请中,不乏SAT动辄1500+,GPA 3.8+,托福110+的学生,甚至有些美高学生GPA加权后达到4.3+。那么学校如何在这些本身学业硬指标已经非常优秀的学生中选拔出他们想要录取的申请者呢?答案就在学生的背景经历里。我们俗称为“软实力”。一般来说,在相似的硬件条件下,美国名校更青睐有独特经历,独特思想及特殊品格的申请人。甚至有些学校会拒绝SAT满分的学生,而录取SAT考试并不十分突出,但有丰富背景经历的申请者。

比如,网申系统一定会让学生填写课外活动list,有些甚至要求提供简历(Resume/CV)。经验丰富的招生官用眼睛一扫,十秒钟之内应该会对学生的软实力背景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剩下的再交给文书、推荐信(非学术)和面试环节,深入了解学生是怎样一个人。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可以选择性提交SAT 或者是ACT 的写作(Essay)分数,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提交SAT 或者ACT 的成绩的要求。弱化标化考试对于录取结果的影响,是美国大学招生政策的一大趋 势。2019 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取消了对于 SAT/ACT 的考察,同时取消的还有布兰迪斯大学等美国 top50 的综合性院校。而今年因为疫情,几乎全部Top30的美国大学都取消了提交SAT分数的要求。

从事留学申请近10年的德诺国际教育李老师介绍,一个申请季下来,能够看到两三个能拿的出手的背景经历的已属相当不错了。更不用说依据经历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书来。多数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衣食无忧,顺风顺水,有空余时间当当志愿者,有的甚至会做一些慈善活动。有条件的学生会报名参加市场上五花八门的“背景提升”产品,花一堆钱,上几十小时的课程,混一封很“水”的国外教授的平推信。



背景规划VS背景提升产品


背景规划

背景提升产品

目的不同

对整个学业生涯乃至今后从事的职业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策划,为了提升学生的全方位能力

对某项技能或某方面的素质进行提升,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限,对全局申请效果作用不明显

时间不同

长期规划,越早越好

临时的,走量的,产品式体验课程

方法不同

系统地、有步骤地给学生做不同个性化的安排

仅仅提供平台或课程,对结果没有预期

辅导方式不同

以年单位制定辅导计划。以日为单位执行督促和辅导


学生参与程度不同

全程由学生独立自主

项目有多个学生;或者由老师主导,学生交流机会少

效果不同




目前国内的背景提升项目大致分成两类:学术型和非学术型。而这两种类型都可以让学生留在国内,或者将学生送去国外,具体选哪个,纯凭学生的消费能力。

学术层面上,最典型的是夏校。美国高校自己的夏校是认可度相对最高的(注:有些顶级名校的夏校也比较一般),有些修完可以拿学分,甚至拿到大学教授的推荐信,因此成为学生和家长最青睐的背景提升活动之一。不过,不是人人都这般幸运可以成功申请到靠谱的夏校。于是,各大机构开始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国外名校教授暑假到中国来教夏校课程,并向学生承诺提供教授推荐信。

不仅各大机构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寻觅教授,美国也有顶级名校的教师尝试接触国内的背景提升机构,寻找“暑期教学”机会。毕竟,零成本来中国玩一圈,教教课还有钱赚,这么好的差事哪找去?

当然,瞄上这个市场的可不仅是国外的教授、讲师们。挂着国内这科院、那科院名字的背景提升项目也是屡见不鲜,包装起来丝毫不比藤校的招牌差。短到2个星期,长到3个月,无论是理科工科还是人文社科,总有一款能适合您。

非学术型背景提升项目的花样就更多了。最常见的当属各类志愿者活动项目,远到欧洲、非洲、中东、南亚、南极,近到本省、本市、本镇、本乡、本村。喂大象的,盖房子的,教小孩的,搞女权的,每一项都有精致的宣传和包装,仿佛只有参加了这个项目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世界情怀。



参差不齐的背景提升


既然背景提升项目花样百出,那么质量也就难免参差不齐了。至少从我自己的学生来看,对市场上“背景提升”项目感到满意的少之又少。

事实上,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背景提升项目有一个致命的先天缺陷——时间太短。

从申请策略的角度讲,学生的活动不在多,而在于深。对于同一个活动,当参与的时间足够长,投入的精力足够多,那么学生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不痛不痒地参与三、五周,可能学生连项目的具体内涵和意义还没搞明白,就草草结束了。

比如,有个学生曾在高一暑假选择了一家市面上的背景提升项目,到非洲国家肯尼亚做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践与调研。这个项目听上去非常高大上,“世界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联合国”等宣传字眼往上一摆,学生仿佛可以想象自己置身在非洲大草原,骑在大象背上,和斑马、长颈鹿们一同看日落的场景。

然而现实却和自己的幻想大相径庭。整个活动持续仅两个星期,所谓的调研活动仅有一天,剩下的时间几乎就是在营地里喂喂大象,帮大象洗洗澡。而当我真问到有什么收获时,学生憋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其实但凡动动脑子,也知道这个活动意义有限。

当一个人来到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当地环境,确保自己在这里能够生存下来。超市在哪里,如何做饭,干净的饮用水去哪找,住宿的地方怎么解决,生病了去哪就医。两周的时间,即使把一个人放到一个城市去单纯的旅游,尚不足以让一个人走完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还要抽出身来培养世界情怀,保护野生动物,显然不现实。

所以这个项目的最终结果是,学生每天给大象洗洗澡,喂喂饭,机构给学生解决一切饮食起居,圈好活动地段不要乱跑,搭上往返非洲的机票、保险,参加整个项目至少也要几万块钱。

这样算一下,几万块钱只解决了大象两周的伙食问题,还不如直接把钱捐过去算了,顾个当地人照顾几头大象,几万块钱够大象们吃半年了。这么低的金钱利用率,难怪大象保护半天也没脱离灭绝的危险。